中国气象报通讯员俞骆波
图为“桑美”的雷达回波图。
图为“桑美”来临,海水叩岸卷起的巨浪足有7米高。
“桑美”台风,于2006年8月5日20时在关岛附近洋面上生成,7日8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7日14时加强为台风,9日11时增强为强台风,9日18时增强为超强台风,于10日17时25分在浙江省苍南县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20百帕,近中心最大风力17级(60米/秒)。“桑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登陆大陆的最强台风,具有中心气压特别低、风速特别大、降雨特别集中、发展迅速、移动快、影响时间短(集中)等特点。在苍南霞关测得最大风速达每秒68米,是浙江省自建国以来测得的最大风速。
要和凶猛的超强台风“桑美”较量,必须学会和时间赛跑。省气象台提前60小时发布台风消息、提前52小时拉响台风警报、提前24小时发布紧急警报,48小时以上路径预报几乎与实况重合。各类台风预警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向社会公众广泛发布,气象服务电话中临时开通了台风预警、台风最新动态、台风气象热点等信箱。浙江省“紧急异常气象预警短信发布平台”也在本次台风服务中首次正式启用,及时传递有关台风预警信息。
科学预报的背后是强大的科技支撑,浙江在台风“桑美”的预报服务中充分地利用了高科技手段,特别是气象现代化设备和研究型业务的效益得到良好发挥。自9日18时至11日3时,全省十一个地市所有地区台站自动站和中尺度自动站持续进行加密观测。省内多部新一代多普勒雷达快速实时提供定位信息,为全国气象部门防台服务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撑。作为中国气象局重点新技术推广项目的“浙江省小流域致灾强风暴监测预警项目”从2006年7月份开始试运行。其中以WRF数值模式为框架的浙江省新一代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子系统,最高分辨率可达到5公里,对台风“桑美”登陆点的准确定位以及风力、路径、降水量的预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气象应急移动监测车也“闻风而动”,通过移动观测所获得的实时气象数据,填补了加密自动气象站的空白区域。
据统计,在台风灾害到来之前,全省灾前转移近百万人次,其中温州地区转移50余万人次,台州转移近30万人次,3.44万艘船只回港避风,有效地避免或减轻了可能出现的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
(责任编辑:李文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