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形象(詠物詩詞)鑒賞(下)
(二)總結歸納鑒賞詠物詩的思路和步驟。
1、注意把握所詠之物的形神特點
既然是托物詩,當然要寫出所詠之物的形態、色澤、特徵。但如果僅僅是客觀地描摹,滿足於形似,那還不是一首好的詠物詩、一個出色的詠物詩人,應該像高明的攝影師那樣,他的鏡頭要深入對象的靈魂,攝出事物的神韻、品格,也就是說,不但要形似,而且還要神似。所以古人對於詠物詩有一個說法,叫做「不即不離」,就是說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不滯於物),而要切合所詠之物,寫出物的特點(曲盡其妙)。
古人讚賞林和靖(北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山園小梅》),就是因為作者借月下水邊梅枝橫斜的側影,寫出了它凜然冰清的神態品格。黃巢(唐)的「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題菊花》),托物言志,借決心改變菊花開放的時間來表明自己推翻李唐王朝的遠大政治抱負。來鵠(唐)的「千形萬象竟還空,映水藏山片復重。無限旱苗枯欲盡,悠悠閑處作奇峰」(《雲》),作者表面上是寫雲,實際上卻是托物詠懷,表達了對不關心人民疾苦的人的憤怒和鄙視。所以,讀一首詠物詩,先要體會作者對所詠之物特點的把握和刻畫。
2、聯繫詩人自身經歷和所處社會環境,揣摩詩人所託之情,所言之志。
詠物,單純寫物不會感人,一般都有詩人的情感在內,有物有情,寫出的詩歌才有活力。我們在欣賞一首詠物詩時,要注意作者在所描摹的事物寄託的個性化感情。陶淵明(東晉)詠菊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五)》)抒寫自己的悠然閑適、不慕榮貴的心境。
世間萬「物」都有多面性,而詩人在詠物時往往「只取一瓢飲」,也就是說只抓住其中的一個特點來加以發揮,吟詠成章,再加上各人的處境、性格、思想等的差異,因此雖同詠一「物」,而主題大多各異。例如,唐代有三位詩人都寫過詠蟬的詩:被人誣陷入獄的駱賓王,發出的是「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的「患難人」的心聲;仕途蹇滯的李商隱,慨嘆的是「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的「牢騷人」的遭際;而身居高位、一生平庸的文學寵臣虞似南,表達的卻是「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的「清華」(清高華貴)人的志得意滿。他們都抓住了蟬鳴高遠的特點,又都糅進了自己的不同感受,堪稱詠物的上乘之作。
又如林黛玉《唐多令》「粉墮百花州,香殘燕子樓。一團團逐對成毬。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嘆今生誰舍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薛寶釵《臨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蜂團蝶陣亂紛紛。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萬縷千絲終不改,任她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同樣是「落紅成陣」,桃飄柳飛的暮春三月,同樣為柳絮填詞,然而兩首柳絮詞風格迥異。黛詞顯得纏綿悲戚,從詞中可窺見黛玉多愁善感之天性。釵詞渾厚典雅,足見寶釵隨分從時的性格;黛詞中「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這如泣似怨的傾訴,令人身世兩忘。釵詞中「萬縷千絲終不改,任她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這一從容自如的智者風度,令人讚歎不絕;林黛玉見柳絮觸景生情,感春天之短暫,嘆孤獨無依之身世,悲誰舍誰收之命運。感情基調低沉鬱悶,情緒波動不穩,心態消極悲觀。薛寶釵借柳絮贊無限美好之春光,嘆處變不驚之豪情,做趁「好風」平步青雲的美夢。感情基調蓬勃昂揚,情緒穩定平和,心態積極樂觀。
因此,一首好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讀者,而且有意無意地、有深有淺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隱含生活的道理。這都需要我們在解讀時細加領悟。
3、注意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
(1)整首: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就是詩人把自己的某種理想、人格或感情融於某種具體事物,就是物與志的結合。所以,只要是詠物詩,肯定會用到這種手法。
象徵。借用某種具體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達真摯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2)局部:
a.比喻,寫物的特徵時使用比喻往往更形象生動。「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賀知章眼中,高高的柳樹像碧玉裝扮成,萬千條柳枝都垂下綠色的絲條;「垂緌引清露,流響出疏桐」,虞世南看到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像下垂的冠纓,故比作「垂緌」(古人結在領下的帽帶下垂部分)。
b.擬人,常常會使物帶上人的色彩。如:「烈火焚燒若等閑」表現了石灰臨難不懼、處變不驚的非凡氣度,「粉身碎骨全不怕」表露了石灰甘願獻身的美德;「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楊萬里《暮熱游荷池上》),「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於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
c.對比、襯托,為了更加突出物本身的特徵,常常把所詠之物跟其他物進行對比,或者用其他物來襯托所詠之物。「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王冕《白梅》),把梅與混芳塵的桃李對比,顯梅之高潔守志;「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無窮」(鄭思肖《畫菊》),將獨立疏離的菊花和叢中百花作對比,突出菊花自甘寂寞。有時,還會把物本身不同時期的情狀進行對比,如李商隱的《柳》:「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把春日之柳和秋日之柳進行了對比,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襯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現出作者對秋日之柳的悲嘆之情。
d.環境烘托,寫到物生長的外部環境往往就是用環境來物的品質。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王冕《白梅》),以冰雪林烘托梅,突出梅的堅毅耐寒;「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用大雪來烘托青松。陸龜蒙《白蓮》:「素花多蒙別艷欺,此花端合在瑤池。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墮時。」就是用「月曉風清」的背景,寫出白蓮獨特的氣質、神韻來。
以上幾種手法很多詠物詩都會用到,但絕對不是所有的詠物詩都會用到,也不是所有的詠物詩都僅僅只有這幾種手法。
三、高考題實例
1、(09廣東)杜甫《月》①作者通過詠月主要抒發了怎麼的感情?②從「萬里」、「時時」、「夜久」三個詞中任選兩個,分別簡析它們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2、(09天津)杜甫《嚴鄭公宅同詠竹》①本詩前三聯描寫出竹子怎樣的形象?②請賞析「色侵書帙晚」一句。③請你談談對最後一煉寓意的理解。
3、(09浙江)王旭《踏莎行·雪中看梅花》:指出這首詞的寫作手法並簡析作者的情感。
4、(08廣東)①這兩首詩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麼自然屬性?都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②兩首詩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麼不同?
5、(08安徽)①詩中小孤山的形象寄託了作者怎麼的思想感情?②簡析「危似孤臣末世難」中「孤」的妙處。
6、(07重慶)①蘇軾《海棠》詩的前二句描寫了海棠花的哪些特點?後二句抒寫情感時使用了什麼手法?②蘇軾的《海棠》與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樣寫夜裡賞花,二者所抒發的感情有何不同?
7、(07安徽)①這首詞的上片主要是用什麼表現手法來寫鷹的?請作簡要分析。②結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詞人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8、(06湖南)詠物詩講究形神兼備。以上兩詩,頷聯都著眼於白海棠之「白」,但繪形寫神各有不同。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一聯
四、考點歸納
(1)分析事物形象的特點。如考題:2①4①6①8
(2)分析詩人的情感和志向。如考題1①2③34②5①6②7②
(3)分析詠物詩的表達技巧。如考題34①6①7①8
四、知識鏈接
《3+2》P166——P168「常見物象舉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