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句容西周古墓出土的蛋
以上列举南北方各二例,鸡蛋的大小虽俱经测定,但测定方法似乎不一致。依此比较实难断定,但南方的蛋稍为大些是很可能的,这与各地的生态环境和鸡的品种不一有关。何况蛋埋入地下1000-3000年之久,体积上必然多少有些缩小,例如马王堆中的鸡蛋,照以上测定数据估计其重量,每公斤约有22-24个蛋。究竟在好几百年前国内外的鸡蛋一般有多大,尚难找出可供比较的文字记载。可以推测,以迄近代,我国地方品种在农村良好的饲养环境中,大多应比古代鸡种下的蛋有所增大,也是决定于需要的进化规律。
既在2000多年前我国已有不小的鸡蛋,照理推论,除供家庭食用外,而且已能发展成一种应市的商品。《孟子·尽心上》所提倡的养“五母鸡,二母彘”,决不能只解释为替老年人提供肉食。养母鸡更是有产蛋之利,所以在汉代一些地方官也如此劝导农民养母鸡。汉代已有养鸡专业户,特别是祝鸡翁祖孙数代养鸡千余只,“卖鸡与子(蛋),得千万钱”,因而致富。刘向还把他的成功史实编入《列仙传》,以示纪念。此外,在南北朝时代,据《南史·谢朏传》,谢朏在吴兴县令任期,为减轻农民负担,改“以鸡卵赋人,收鸡数千”来代替赋税,现存《湖州府志》还引述这一史实。《旧唐书·玄宗纪》指出:开元二十六年(738)二月甲辰, “禁火寒食,以鸡卵相馈送”,这是古代寒食节的民间遗风。元代王祯《农书》还倡言:“若养二十余鸡,得雏与卵,足供食用,又可博易诸物,养生之道亦其一也”。
他如在喜庆之日,民间更有染成红绿鸡蛋作为礼物赠送亲友,至于它的源起一般都近乎神话故事,不足凭信,也缺乏历史文献佐证。但可以推测始于唐宋时代,而且此俗仍传到今日,并作为东方传统民俗传往西方。
2
关于蛋营养价值的认识
蛋在食物中的营养价值,往往与牛乳并论,已为世人皆知,其实,在中国除鱼肉外,蛋作为动物性食品的普遍性远远超过牛乳,对它的营养价值我国古代医学家早有评述。唐代孟诜《食疗本草》道:鸡子动风气,不可多食;鸭卵多食发气,令背膊闷,小儿食之,脚软不行, 盐淹食之即宜人;鹅卵补中益气,多食发痼疾云。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26《食治》对鸡子讲得更透澈,在此只可摘要介绍:鸡子黄主除热火灼烂疮痉,卵白主目热赤痛,除心下伏热, 上烦满欬逆,小儿泄利(痢);妇人产难,脱衣不出,生吞之。更指出:鸡子共鳌肉蒸,食之害人等禁忌。这些一千数百年前有关营养摄生的经验,更被后世继承并有所发展。例如元代太医忽思慧《饮膳正要》指出:“鸡子益气,多食令人(腹中) 有气,主产后痢, 与小儿食之止痢,鸡子黄治小便不通”。并且引南北朝宋武帝时代《日华子》言:“鹅弹补五脏、益气,有痼疾者不宜多食”。《本草纲目》引孙思邈言:鸡子“微寒,畏醇醋”。李时珍还指出:酷煮食之,治赤白久痢,及产后虚痢……精不足者补之以气,故卵白能清气,治伏热、目赤、咽痛诸疾;形不足者补之以味,故卵黄能补血,治下痢。卵者兼理气血”。李氏还对鸭蛋作出评价:“今人盐藏鸭子,其法多端,俗传小儿泄痢,炙盐卵食之,间亦有愈者”。 总之,经古代医学家的推荐,蛋终于成为民间普通的食物。
鸡蛋富于营养,近世更有详细的化学分析,但不宜多食,其理亦与现代的饮食摄生或食疗卫生符合,而且也可由此证明,蛋在古代已不再是贵重的食物。从御厨到家常便饭, 几乎少不了蛋,唐代冯贽《云仙杂记》说:唐艺人于歌曲终了,“则尝以糖鸡卵,明其声也。” 宋代赵希鹄《调燮类编》也指出:“鸡鸭卵不可多食,俗谓鹅卵能补,大不然,宜少食,鸭卵不可合蒜及青子鳖肉食;食鸡子(中)毒, 醇醋解之”。这与前述的鸡子“畏醇醋”并不矛盾,因蛋白质易被酒醋凝固,不易消化吸收。
近代提倡养鸡产卵最早而有力者,当首推农学家罗振玉,而不是养禽专家。他以日本维新为鉴,向光绪帝朝庭建议“振兴农事”道:“五曰鸡,……近鸡卵之输出者日益众,而价亦日昂,此莫妙之机也,宜选嘉种而奖励养鸡业……”,并介绍来航鸡富于产卵力,可配以华种(改良中国鸡种) 等语。显然,从人们的营养角度说,罗氏对鸡蛋的经济价值给予了应有的强调。
3
蛋的加工产品
今天市上出售的各种蛋类佐餐食品,源起久远,决不是如有些专家所说只有一两百年的历史。现将几种主要的加工蛋品的历史考述如下:
1
盐杬子古法
这是有盐鸭蛋以前的古老方法,始载见于贾思勰《齐民要术》,而是用杬树皮连细茎洗净切碎煎汁,热汁二斗混盐一升,待冷注入瓮中,浸入鸭子,经一个月煮熟便可食。而且注说:“吴中多作,至数十斛,久停弥善,亦得经夏也”。由此可见,这原是江南的产品,早在南北朝以前已有之。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说:“今(元代)人以米汤入盐,草灰以团鸭卵,谓之盐杬子。按《齐民要术》用杬木及淹(腌)渍,故名之”。查《湖州府志》,在物产中也有杬和灰蛋之别的土产,并且引《谈志》说:“田家畜家凫取子煎杬木汁藏之,谓之杬子”。而且更指出:“唐岁贡单黄杬子一千三百五十颗,重黄杬子一千五百五十颗,单黄杬子大历二年(767) 始进,重黄杬子五年始进,司州并以两钱和四市充。”所谓重黄杬子,即今所称的双黄盐鸭蛋,在1200多年前早已出现,由此也可证明中国鸭种优良的历史。决非近世的无稽的传说其历史仅有200年之久。
为了证明杬子的古法,笔者早年曾作过家庭小试验,查杬木是古豫章(今江西省) 的出产,乃从江西取来杬木皮煎汁如法炮制,可能所用的杬木皮药材陈旧,其汁不呈红色,鸭蛋壳只能染成褐赤色,浸制效果并不满意遂中止。古人利用杬皮汁做“杬子”究竟对鸭蛋有何化学作用,迄今尚无人作过试验研究。食品工业专家似可试验一下,说不定会比今日只用盐水涂黄(或灰)泥制成的商品盐鸭蛋质量要好些。
2
咸鸭蛋
上述的杬子就是盐鸭蛋的早期历史,宋代以后一般就不叫杬子,例如《调燮类编》指出:“鸭蛋以碉砂画花及写字候干,以头发灰汁滤之,则黄直透内。做灰盐鸭子,月半日做,则黄居中,不然则偏;一云日中做。煮红鸭子以金棡根同煮,白皆红”。这表明在北宋时代盐鸭蛋的生产已有改进,今天的产品也有用草灰木涂敷而成的。
全国最出名的当推高邮盐鸭蛋,这与湖泽水域地区的养鸭沁遍相关。查《高邮州志·食货志》(乾隆四十八年刻本),当地物产中有腌蛋名产,并且为此注明:“(高邮)水田放鸭生卵,腌成盛桶,名盐蛋,色味俱佳,他方购买之;又一种名变蛋,入药料腌者,色如蜜腊,纹如松针,尤佳”。在《盐城县志》也记载有盐蛋和变蛋的出产,但运往外地,往往当作高邮盐蛋。其实,盐鸭蛋亦产于江南和其他许多省内,究竟高邮蛋的历史有多久,迄难肯定。一般都认为约有200多年之久,这恐是只就该州志的版本年代为根据,事实前文也已考述,盐鸭蛋的起源悠久。《湖州府志》还注明:“ 按今(清代)不用杬皮,但取鸭卵沫以烧酒,乃以盐水和山中黄土或稻秆灰裹藏之,曰灰蛋。木地所作不及高邮贩来者”。这是两者的比较结果,因而高邮盐鸭蛋显得更闻名,但其历史则远晚于湖州灰蛋。
3
皮蛋
上述的变蛋就是皮蛋,恐由“变”字简化成“皮”字而成,它的历史显然晚于盐蛋,这是近百年曾被西洋人当作传奇的一种中国食品,有过不少奇谈怪论。毕竟皮蛋是味美营养的佳馔,东方各国无不欣赏,日本为此曾作过科学研究。我国许多省都有此产品,其中以北京皮蛋最有名,叫它“松花”,较南方出产的尤为嫩美。其制作方法系由南方传入。至今能查找到的最早见诸文字的记录是1504年成书的《竹屿山房杂部》:混沌子:取燃炭灰一斗,石灰一升,盐水调入,锅烹一沸,俟温,苴于卵上,五七日,黄白混为一处。这种“混沌子”,就是最早的皮蛋。用炭灰与石灰混合,涂在蛋上,利用强碱性材料,促使蛋内成分出现化学变化,封藏五七三十五天,使蛋黄蛋白交融在一起。这以后,明末戴羲所作的《养余月令》上,又有“牛皮鸭子”的制法:牛皮鸭子:每百个用盐十两,栗炭灰五升,石灰一升,如常法腌之入坛。三日一翻,共三翻,封藏一月即成。
最初向外国介绍皮蛋的是1916年勃朗德和王季茞在芝加哥大学的研究论文,曾由张准又用文言体译成中文。从此,在美国关于蛋类加工制造的著作中才有引述。该论文内容包括皮蛋制造法及其理化学性质,并与各种蛋的成分比较。据悉,在40年代前,留美的一位女营养学家亦曾研究过,由于配料分量与成分的差异,风味品质不如国内产品。在国内研究的应首推岭南大学,在1923年后曾对皮蛋发表过三篇报告。其中一篇是何汝桐的制皮蛋法,显然是广东皮蛋,而且有些中式西化,他还说:“外人初次食唐餐者, 多尝遍席上各馔,而独于皮蛋, 则不敢染指”。认为那是由于谬传误会所致。这虽非考古,而是近代史料, 却足以说明中国蛋品加工的多样性,而且更是世上独创的食品。
中国第一位女化学博士王季茝,她以皮蛋作为选题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硕、博士学位,被戏称为“皮蛋博士”。
4
漕蛋
用米酒糟浸制鹅蛋而成的糟蛋,当以平湖糟蛋最闻名,在嘉兴市也有仿造,这是浙江省特产,也可用鸭蛋加工而成。但乾隆五十五年刻本《平湖县志》在“物产”中却无此记载。浙江农大园艺系教授熊同和等曾对平湖糟蛋有详细的调查研究,认为它在乾隆年间已被作为贡品。
漕蛋
糟蛋的历史是否只有200多年,不无疑问,嘉兴地区虽如此,而且以平湖产品更独具风味,但苏东坡《物类相感志》指出:“红糟酸入鸭子与酒则甜”。《调燮类编》亦有这一句话, 可惜都语焉不详。由此可见,糟蛋已有900多年久远的历史,也许是糟鸭蛋的基础上,再积数百年的经验,始创造成糟鹅蛋,而且香甜有酒味,蛋壳软化,仍保持整形的特有风味。
作者简介:谢成侠(1914-1996),畜牧学家,中国畜牧史和家畜繁殖学奠基人。率先编著了《中国养马史》、《中国养禽史》,介绍了家畜卵子移植技术,主持编写了《中国马驴品种志》,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文字内容选自谢成侠先生《蛋及其利用的考证》,略有改动,引用请参考原文
图片均采自网络
长
按
关
注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